河套酒文化 首页> 河套文化> 河套酒文化>正文

关于河套酒文化与河套文化思考

王建荣
 
酒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饮料之一。中国又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的祖先在农耕种植高度发展的基础上,以剩余粮食为主,再加自然发酵,由原始到成熟,自然地形成了酿酒技术,其中以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和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为突出的代表,从这两大文化遗址中所出土的陶器上可以看出酿酒技术的源起。
仰韵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公元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首次发现,故名。分布在黄河中下游一带,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打制石器占有一定比例,骨器甚精,细泥红陶和爽砂红陶较多。以农业经济为主,渔业次之,饲养家畜,居于同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经测定,整个中原地区各种不同类型的仰韶文化,均起于公元前五千年,终于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因其常见彩陶,故又称之为彩陶文化。
    据有关文献资料反映,河套地区及阴山一线,在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和居住,称之为河套文化。在今河套乌兰布和沙漠地区曾出现石条,阴山一线有新石器时代,石器打造遗址几处。按照有关历史学家划定,河套文化应于仰韶文化的范畴之内。
    河南仰韶村的生态环境与河套地区大体相同。在新石器时代,同处于全球温暖气候条件下。渑池为一较大湖泊,而河套地区的古屠审泽要比渑池大的多,为农业种植,引水浇灌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为此在《吕氏春秋》中称“饭之,阴山之。春秋战国时期的阴山,就是距今日河套西部之阴山,即在古屠申泽之周围,这里出座的糜米已经飘香大河上下,主由吕不韦记载了其组织编撰的著作中流芳千古。
在新石器和人类早期文明的时代,阴山山系,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为狩猎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早期河套人也可能依附屠申泽的渔业资源,进行捕捞活动。这时的河套地区有距今5-10万年的原始人群繁衍下来。
新石器时代的河套人群,也是新人时代的河套人的衍续。上个世纪初,在萨拉乌苏发现早期人类的化石后,被命名为“河套人”。公元1956年,又在河套文化遗址发现了我国新人化石,故名河套人。出土有顶盖骨,股骨等化石。河套人可以对石器进行再次加工,工具趋于定型,因而其制作石器的技术比丁村人高明得多。
有关专家初步研究确定,河套人形成于10至15万年,假如这一论断成立,中国是古猿人的起源地,其意义十分重大。而活动在阴山前后,河套地区的古先人,是中国人类的子孙。
阴山岩刻,有关学者认为是始于新石器时代,也有人认为是5万年前的作品。在阴山岩刻中有凹型圆坑出现,有专家认为,这是古先人群用来盛酒祭天所为。假如这一论断成立,河套地区的酒文化,时空界线不在西汉,而是在古老的新石器时代或更早。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酒,不再仅是一种饮品,而是一种文化,一种天地循环春与冬的文化沿伸。一种 的文化表现的特殊形态,有人说,水是生命之源,酒是水之神韵。是的。黄河的水孕育了中华文化,河套的水衍续了人类的生存,这一方水土,引来了中华河套文化波澜壮阔的史诗。中国近代著名历史学家伯赞先生说:“内蒙,对于历史学家来说是一个富有诱惑力的地方,因为这里在悠久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游牧民族生活和活动的历史舞台,而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活动又是中国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些活动,在世界史上也不能没有它们的篇章。然而,这个历史学宝库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打开,至少没有引起史学家足够的注意……恩格斯说:世界史是最伟大的诗人.我们在内蒙地区看到了这个最伟大的诗人的杰作。出现在这个杰作中的不是莺莺燕燕,而是群鹰搏击,万马奔腾。在世界文字的文库中,哪里能找到这样波澜壮阔、气势豪放的诗篇呢?”
伯赞先生在50年前应内蒙主席乌兰夫邀请来内蒙访古成著,并刊登在人民日报中。先生来内蒙古时,曾沿阴山探访东西,对这片土地怀有尽心绪。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史诗般脍炙人口的高度赞美词,然没有酒文化的 ,但以从不朽之作中闻到了酒的飘香,游牧民族以酒为 , 边将士以酒壮胆,创造出了群鹰搏击,万马奔腾的雄伟史诗。确实,个世纪过去了,河套历史没有打开,河套文化没有理清脉络,河套酒文化根源从谈起。
河套是中国古文化源起地之一,是中国北方民族龙文化的诞生地之一,也是中国酒文化的原起地域。为什么这样说呢?2004年,在杭锦后旗河套酒厂一脉相承的西部之   地区出现了“二龙戏珠”之 ,震惊中外。有学者认为,这是女娲补天之 ,女娲补天的重大事件就发生在河套地区。始于西汉的《水经》以及在的《水经注》中,在河套地区出现了龙的记载。无独有偶,在二千年后,于民国初期书的《临河县志》中又出现了龙的记载。笔者考证,同出一地。这均以水有关。有学者认为,如今的高阙塞,也就是    地区,是古代相传鲤鱼跳龙门之处。更有民人说在21世纪初,磴口县出现了较强龙卷风,随黄河东去。居住在黄河畔的临河人,看见一条龙,张牙舞爪,在黄河上空顺大河东去。
龙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在十二属相中,有龙的形象出现,被排在第五位,而前四位为鼠、牛、虎、兔等动物。十二属相源于生活,在阴山前后,河套地区匈奴等游牧民族,最后被中原民族吸纳。一直沿用至今。龙是水的象征,生在水中,行在空中,与水习习相关。水是酿酒至关重要的成份,没有好水,酿造不出美酒,河套酒从古至今为龙水酿就。
春秋战国时代,河套地区,因为水多, 旱涝保收。为此,在《吕氏春秋.味》中出现了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阴山之 祭,南海之矩。的记载。     
硬者为糜,软者为黍。古代历朝江山称 历代帝王祭天地时,均有 出现,可见河套的糜米,早在二千年前已经成为古代民人主要         。
    粮食是酿酒的主要原料。这时的河套地区是否出现了酒呢?笔者认为是肯定的。粮香,酒也醇。
    生活在河套地区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在战国时期已经强大起来,逐步从原始氏族社会走向奴隶社会,成为一个强大的匈奴王国。战斗获胜,奖励勇士仅为一酒。这里的酒是从哪里来的?是当地酿造的,还是从外地获取的,历史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可以肯定当地也会生产酒的。
据《史记.匈奴传》记载,匈奴者为夏后裔。大禹建立夏王朝时,曾颁发禁酒令,限制官吏饮酒过量。可见,酒已成为民众的一种喜爱的饮料,饮酒成风。作为夏王朝的后人,在夏行将灭亡之时,迁往中国北方,河套一带,这一喜爱饮品及制作工艺也会带来的。
河套的山山水水古往今来,引来无数英雄竟折腰。赫赫南伸,城彼朔方,征讨河套一带的游牧民族,怠功成事退,但这一带的先民们即一代又一代地强大起来。赵国武后,在阴山下修长城,从五原修到了阿盟境内。城,因河水泛滥,均不就。一日游屠申泽,设香案美酒,祈祷筑城成功。+见湖水发出道道白光,与朝阳相呼应,一群天鹅飞掠湖面,武后发出千古感叹:“我就是天之骄子,在此筑城,名云中。”云中城在就今河套境内,至于何地,得考。百年后赵武灵王设云中郡建云中城,与河套之云中城时空相差百年,云中郡各也由云中城名而来。
赵武后修的长城没有挡住喜欢饮酒的阴山后的游牧民族与赵国民众的往来。时间又过了整整一个世纪,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使赵国强大起来,虽然不与阴山前后的游牧民族友好往来,却落了个饿死沙滩的结果。然而,匈奴民族强大起来,入河套地区,并在河套地区建立了匈奴都城头曼城。
秦始皇认为:“亡秦者,胡也”。特派大将蒙恬带领30万大军,长子扶苏为监军,征调众多民众,大修长城,把阴山下赵国的长城连了起来,陈兵塞上,形成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走西口。有人说:走西口是从清末开发后套形成。当然,“走西口”这一名词大体从这一时代形成,而走西口的事实,是从夏王朝的后期形成的,对于这一点笔者在其他文章中都有阐述。
蒙恬,扶苏镇守河套十余年,结果是秦始皇也暴死沙滩,从九原直通运尸返回京都下葬。而后扶苏自杀,蒙恬落了个被杀的结果。秦始皇走西口之故,扶苏,蒙恬走西口被杀,也就应了民众所说,后套是养穷人的地方。当然也不尽然。
汉武帝再征匈奴,致使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李陵投降,苏武牧羊,他们几乎是以酒解愁。而司马迁只为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却被武帝施以腐刑。司马迁说,他与李陵虽在同朝为官,只是一般关系,他没有喝过李陵一杯酒,饮过一杯茶。然而,坏事变成了好事,致使司马文公专心致志著书立说,写就一代巨著《史记》。他在写长城时,亲往实地考察。有史记载,他从朔方登攀,沿黄河亲往河套地区考察了战国和秦长城及黄河水道。并写入《史记》中。
司马迁在考察途中,可能饮食了河套美酒。正如《汉书. 》所说:“酒者,天之 ,帝王所以 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司马迁考察河套境内古长城时,可能秘密的会见了李陵,可能与李陵畅饮了河套酿造的美酒,这些均在司马文公自述,以及李陵在答苏武书中,可以闻到酒味。
汉武帝竭尽国力,财力,物力,征讨匈奴,匈奴人没有被赶尽杀绝,南匈奴人随着北魏的建立,步入中原地区,融入了汉民族的行列中,对于这一点,明末清初的王船山在《读通论》有不同的看法。也正如一代领袖毛泽东在《读史》一诗中说:“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这是为了什么呢?
东汉末蔡文姬父女流落西定阳,(在今河套东部地区)被赦返朝时,与五原太守王智饮酒,因酒醉诗论朝政,后被王智诬告入狱死于囹中,使文姬失去父爱,后又丧夫,流入南匈奴右贤王进入河套地区,生有一男一女二子,后被曹操千金领回,离别后写下了《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千古绝唱。
其后唐、宋、元、明、清、民国等朝代,河套地区以农牧结合的形式,中原和游牧民族相结合,时而以农业种植为主,时而以游牧为主,但始终是河套农业支撑着阴山后的牧业。河套地区的农业活动始终得到畜牧业的支撑,味农牧结合形的大农业格局,到如今也是如此。为此笔者认为,河套文化由农耕文化、游牧文化组成的提法值得商榷。应通称农牧业文化。
河套文化的厚重,也反映在所谓的酒文化和民间文化(民间文艺)这两个方面。酒文化是河套文化必不可缺的文化表现形式,其厚重可与河套民间文化相媲美。唐代李世民、李白、杜牧、李益、刘禹锡、储嗣宗、敬中、贾 等均留有诗篇。他们被河套文化的厚重,民风古朴、热情好客、民间音乐的豪放,当地父子的楚楚动人,河套美酒的醇香,以及自由所吸引,大批文人拥来,形成边塞诗歌这一独特的世界仅有的文化表现形式,不但是河套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又一次文人走西口。其中杜牧有:“胡姬踏锦花”,“可笑江南客,落梅不归家”等诗句,说明“一阵风来一阵”的边塞地区,是什么力量把他们吸引了过来,不言而喻。
杜牧写有的《清明》一诗中“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虽然写的是清明扫墓的当日,却充分表现的是酒。这首诗在《令堂诗》中并未收入。杏花村一说在山西太原,近代山西汾酒由此而闻名天下。一说在杜牧的家乡。当时的河套地区,属并州管辖。是时杜牧由并州出发北上河套地区怀古采风,并写有随记和另一首诗,其后形成《清明诗》。在随记和诗中有“极目无人野”“雁北归”“戒楼”背阴处“冰未开”的描述,由此可见,太原附近的杏花村不会“极目无人野”,杜牧的家乡江苏更不会有了。从大雁北飞,戒楼有冰雪分析,唐代的清明节气与现代相同,大体在阴历三月初,阳历在4月4日至6日时节。唐时是温暖气候时代,气温高于现代。唐代五原地方长官以敬忠在《边词》中流通。五原二月的垂杨没有挂算,挂算即吐絮。这里的垂杨是指边陲的胡杨树,即今二道桥乡的水桐树,当时在河套地区是常见的树种。农历二月份,河畔的冰已经消开了,但是长安的花木已经开败了,到了三月初,太原的杏花也已经开败了,不会有杏花开放的村庄出现。按照气候条件分析,这时的河套地区,尤其是山畔畔上,正是杏花开放之时。太原与河套阴山下相差4个纬度,大体年平均气温高4度左右,太原附近的杏花已经坐果了。杜牧在诗中还表露出到杏花村后一醉方休,长期醉卧不起的描写。由此分析,《清明》酒诗可能创作于河套地区。在清代的二人台剧目中也有杏花村的地名出现,说明唐代的饮酒已经大众化了。
到了明代,顺义王俺答(阿勒坦汗)之爱妻,一品诰命夫人三娘子,出生于乌拉特草原,在嫁给俺答后,曾带领女子卫队,身着红装,骑着骏马驰骋在阴山下,为此有“红装一队阴山下,乱点酡酥醉朔野”之诗句留有后世。是说她们喝醉了酒,头发也给吹乱了,仍然尽兴的放马由缰,尽情欢歌,结果醉倒在河套的原野上。
河套美酒充实着河套文化的厚重,颐养着河套人的心田,祈福着河套人的美好岁月。千古悠悠,凿刻阴山岩画的先古人群走了,留给我们来探讨祭天的美酒是白酒还是米酒?赵武后走了,让我们寻找云中城的美酒。李陵没了,他的后代是否也是以酒解愁。司马迁走了,为什么在史记中只给我们留下河套美酒奖赏勇士的记述。王昭君走了,她留下的奶茶伴美酒在草原上别有风韵。蔡文姬走了,她的一双儿女仍在河套,用美酒祭奠着千古女中文豪。三娘子走了,红装美酒记在了河套人的心中。傅作义走了,欢迎五原大捷的锣鼓声,畅饮河套美酒的碰杯声,仍在耳边回荡。
我们探讨河套酒文化,不应该离开河套酒文化这个十分厚重的文化氛围。河套酒文化是伴随着河套文化从远古走来,河套酒文化是河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在研究河套酒文化时,应以河套文化为中心,从人文、历史、自然环境变迁,岁月更新,历史进步,科技发展等方面来研究、探讨,才能挖掘出酒文化的重要。一枝红梅,俏也不争春。只能春来报,得到山花烂漫时,方显河套酒文化的万紫千红。
这是我对河套酒文化的思考,愿与关心酒文化的仁人志士、字者们同探讨,以求进步。

(原载《河套酒文化》总第一期)

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版权所有           蒙公网安备 15082602000126号 ■ 蒙ICP备12001901号 ■ 蒙ICP备19002596号-1■ 蒙ICP备19002596号-2

河套酒业全国客服热线:400-0832-999

Baidu
map